【中國點滴】為給女兒做飯跑到公司來的母親
 

  【日經BP社報道】 本文譯自作者撰寫的日文專題“娘のご飯を作りに、會社に來るお母さん”,特此備註。更多報道參見“中國點滴”專題。


  某家公司駐中國的日本員工從外地出差回到辦公室,發現鄰桌前坐著一位陌生女性在工作。驚詫之餘問道:“您是哪位?”,對方回答說是一位男性員工的女友。陌生女性笑嘻嘻地說:“這個工作我比較擅長,所以過來幫幫忙”。雖然對方並無惡意,但總歸不太妥當,於是日本員工就委婉地請這位女性打道回府了……。這看似一個笑話,實際上在中國類似的事情時常能夠碰到。對於公司或者工作應該採取的態度、或者距離感等方面,中日員工的思維方式明顯不同。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中國社會中的“組織與個人的關係”。

  類似的事情不僅出現在日資企業,從中國老闆那裏也聽到過類似的事情。比如有位老闆雇傭了一位做秘書工作的女員工,女員工有位未婚夫。這位未婚夫因為在政府部門工作,下班時間固定。經常可以看到接連幾天未婚夫都與加班的女友一起“上班”,坐在電腦旁邊,不停地指點著“應該那樣、應該這樣”。

為什麼親屬隨便到公司來?

  這位老闆實在看不過眼,就提醒到“這不是你的工作,請你不要插嘴”,於是那位未婚夫雖然不再直接說話,然而還是每天坐在辦公室門口等待女秘書下班。

  另外一位中國老闆還說過這樣一件事情。某天午飯時間,老闆正在考慮午飯怎麼吃時,看到公司的茶水房裏有人在那裏做飯。上前一問才知道原來是一位女員工的母親。

  “想讓閨女吃點可口的,就來這裡做飯了。老總你也一起吃,如何?”,完全沒有在意的樣子。這位老闆感嘆道:“溺愛也應該有個限度啊。把公司當成什麼地方了啊。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上述事情在日本很少聽到。這恐怕是因為在日本社會中,公司及職場都是“公”的場合,必須跟私人場合有所區別的意識深入人心的緣故。員工不過是屬於某個集團或組織的一分子,做著公司安排的工作。人們很忌諱在職場及公司這個框架下出現“私人的東西”。

“工作是個人從公司那裏承包過來的”

  而中國社會則給人以這樣的強烈感覺:一旦某人被安排了某項工作,那麼這之後便是個人的事情,工作的地點、工作使用的工具以及職務上的許可權等等都變成了可由自己來支配的東西。在感覺上就好像是:個人不是公司的一部分,首先是個人在先,工作是個人從公司承包過來的一樣。

  所以才會有叫人來公司幫忙這樣的想法。母親來公司為女兒做飯雖然是個極端的例子,但從中可以看出把個人的關係放到了高於個人與組織的關係這樣的心理。

  雖然不能因此就一概而論說“中國人如何如何”。正如上述的中國老闆那樣,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已認識到“公私混同”是拿不到桌面上來的。也許過去計劃經濟時代算不上什麼大事,但現在只要是一位真正的企業家或經理都會認為這麼做是極為不妥的。

  不過,習慣不是一下子就能轉變過來的。20年後的中國或許會把這些事情當成“那個年代的笑話”,不過在此之前,作為企業應該怎樣行動,怎樣培養員工,這是目前必須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日方管理者看到不習慣的行為就統統把它歸為“民族性”、“國情”,不再做進一步的思考,這樣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首先,要製訂明確的員工行為規範,其次,就是耐心說明為什麼即便沒有惡意也不能那樣做。解決上述問題沒有別到道路可走。(特約記者:田中信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jc7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