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點滴】為給女兒做飯跑到公司來的母親
 

  【日經BP社報道】 本文譯自作者撰寫的日文專題“娘のご飯を作りに、會社に來るお母さん”,特此備註。更多報道參見“中國點滴”專題。


  某家公司駐中國的日本員工從外地出差回到辦公室,發現鄰桌前坐著一位陌生女性在工作。驚詫之餘問道:“您是哪位?”,對方回答說是一位男性員工的女友。陌生女性笑嘻嘻地說:“這個工作我比較擅長,所以過來幫幫忙”。雖然對方並無惡意,但總歸不太妥當,於是日本員工就委婉地請這位女性打道回府了……。這看似一個笑話,實際上在中國類似的事情時常能夠碰到。對於公司或者工作應該採取的態度、或者距離感等方面,中日員工的思維方式明顯不同。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中國社會中的“組織與個人的關係”。

  類似的事情不僅出現在日資企業,從中國老闆那裏也聽到過類似的事情。比如有位老闆雇傭了一位做秘書工作的女員工,女員工有位未婚夫。這位未婚夫因為在政府部門工作,下班時間固定。經常可以看到接連幾天未婚夫都與加班的女友一起“上班”,坐在電腦旁邊,不停地指點著“應該那樣、應該這樣”。

為什麼親屬隨便到公司來?

  這位老闆實在看不過眼,就提醒到“這不是你的工作,請你不要插嘴”,於是那位未婚夫雖然不再直接說話,然而還是每天坐在辦公室門口等待女秘書下班。

  另外一位中國老闆還說過這樣一件事情。某天午飯時間,老闆正在考慮午飯怎麼吃時,看到公司的茶水房裏有人在那裏做飯。上前一問才知道原來是一位女員工的母親。

  “想讓閨女吃點可口的,就來這裡做飯了。老總你也一起吃,如何?”,完全沒有在意的樣子。這位老闆感嘆道:“溺愛也應該有個限度啊。把公司當成什麼地方了啊。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上述事情在日本很少聽到。這恐怕是因為在日本社會中,公司及職場都是“公”的場合,必須跟私人場合有所區別的意識深入人心的緣故。員工不過是屬於某個集團或組織的一分子,做著公司安排的工作。人們很忌諱在職場及公司這個框架下出現“私人的東西”。

“工作是個人從公司那裏承包過來的”

  而中國社會則給人以這樣的強烈感覺:一旦某人被安排了某項工作,那麼這之後便是個人的事情,工作的地點、工作使用的工具以及職務上的許可權等等都變成了可由自己來支配的東西。在感覺上就好像是:個人不是公司的一部分,首先是個人在先,工作是個人從公司承包過來的一樣。

  所以才會有叫人來公司幫忙這樣的想法。母親來公司為女兒做飯雖然是個極端的例子,但從中可以看出把個人的關係放到了高於個人與組織的關係這樣的心理。

  雖然不能因此就一概而論說“中國人如何如何”。正如上述的中國老闆那樣,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已認識到“公私混同”是拿不到桌面上來的。也許過去計劃經濟時代算不上什麼大事,但現在只要是一位真正的企業家或經理都會認為這麼做是極為不妥的。

  不過,習慣不是一下子就能轉變過來的。20年後的中國或許會把這些事情當成“那個年代的笑話”,不過在此之前,作為企業應該怎樣行動,怎樣培養員工,這是目前必須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日方管理者看到不習慣的行為就統統把它歸為“民族性”、“國情”,不再做進一步的思考,這樣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首先,要製訂明確的員工行為規範,其次,就是耐心說明為什麼即便沒有惡意也不能那樣做。解決上述問題沒有別到道路可走。(特約記者:田中信彥)

ljc7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陸環保意識抬頭 台商應有積極作為

 

二○○三年歐盟公佈的「關於在電器電子設備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質指令(RoHS)」,將從今年七月一日起正式實施。電器電子產品是中國大陸對外出口重要的項目,台商相關企業必須及早完成準備,並且以更高的環保標準自我要求,才能確保商機不致受到新法規的影響與打擊。

RoHS規定,所有輸往歐洲市場電子電器設備中的鉛、汞、鎘、六價鉻、多溴聯苯(PBB)、多溴聯苯醚(PBDE)等六種有毒物質含量不得超過規定。根據媒體報導,大陸廣東的工廠去年輸往歐洲的機電產品市值達二六五.二億美元。相關廠商超過一千五百多家,包括家電、IT與通信設備、照明設備、電器電子工具、玩具休閒與體育設備、醫療設備、監控儀器、自動販賣機等多項產品。如果七月一日起,被抽查發現未符合RoHS規定,廠商將面臨嚴重的退貨與鉅額罰款的後果,商譽的損失更是難以預估。

歐盟的環保指令,絕非兒戲。奧地利即宣稱七月一日起不符合 RoHS
規範的電子產品,每一件產品依嚴重程度罰360歐元到7270歐元不等;愛爾蘭也宣佈七月一日起,該國只能進口符合RoHS規範的產品。

目前在大陸設廠的許多大型的外資電子企業都謹慎以對,對供應鏈的原料採購、生產過程、產品檢驗等做嚴格控管。因為世界的環保趨勢只會愈來愈嚴格,範圍也會愈來愈擴大。不只是外銷至歐盟的電子產品需符合規定,將來在大陸內銷的電子產品也有嚴格的規定。因為大陸「資訊產業部」在今年二月二十八日已經正式公佈一共有二十七條法規的《電子資訊產品污染控制管理辦法》(第39號),自明年三月一日起正式施行,這項管理辦法被視為是中國版的RoHS。

大陸是全球電子製造業的重鎮,同時也是廉價家電、電子產品的報廢大國。工業廢水和不可回收或含有毒物質的報廢品對大陸的土地、水源將造成極大的威脅。近半年來松花江污染、廣東北江鎘污染、丹東市鴨綠江污染等事件,震驚全國,也激起大陸知識分子及輿論對廠商不負責任作法的憤怒。如果環保工作做不好,業者的工廠遲早會被當地人民和政府趕走或者勒令歇業。甚至受到永遠的良心譴責。

環保指令與法規畢竟是消極防範電子、化學相關生產對環境的破壞。積極的作法還是要靠工廠業者自己主動提高環保標準,做一個不會遺禍他人子孫的事業。一直以來,工廠老闆為了節省成本而貪求便宜的材料,或者為了省一點小錢,買了廢水過濾設備只是作為敷衍官員檢查,從不開機使用。這終究不是廠商應有的負責態度。

減少廢棄、避免污染、增加資源回收再利用的比例,是立足大陸製造基地,擁抱全球市場商機必要的趨勢和潮流。在七月一日歐盟新法規上路之際,台商應該把握機會趁勢做大陸綠色電子產品製造者的領頭羊,以贏得國際商譽與當地知識份子對業者的尊重與信賴。

莊衍松 前資策會專案經理、資深媒體工作者

ljc7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點滴】中國正在學習撤盤子的時機
 
【日經BP社報道】本文譯自作者於112撰寫的日文專題中國げるタイミング,特此備註。更多報道參見中國點滴專題。

  人們常說買硬體容易,學軟體難。這句話對於當今的中國來說是再合適不過了。儘管發達國家長年積累起來的軟性資產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學會,但中國正在努力掌握這種軟性資產。

▼“
這份蝦還要吃

  前幾天與朋友去了一家廣東餐館、儘管並不是什麼特別高級的飯店,但看得出來飯店對服務員的職業訓練還是相當認真的。點了幾個菜吃了一會兒後,朋友幾個正在說笑之間,過來了一位女服務員。

  可以撤下去嗎?當時盤子裏還剩有幾隻蝦。

  稍等一下。我們還要吃

  好的

  說了會兒話,另一名女服務員過來。

  可以撤下去嗎?

  稍等一下。我們還要吃

  好的

  正在暢談時話題被打斷,多少有些掃興。幾個人重新拾起話題繼續談笑,這時第3個女服務員走過來,臉上帶著微笑,動手撤盤子。

  等等,這個我們還要吃呢

  啊,是嗎

  朋友幾個繼續開聊,過了一會兒來了一位身穿黑色服裝的女服務員。肯定又是來收盤子的。果不其然:

  可以撤下……”

  你可是第4個來問的了,這次我們不由得苦笑起來。

計程車來了幾輛?

  前些日子到北京出差,住的是3星級的普通商務酒店。退房時服務員來房間拿行李,問到要叫計程車嗎?

  我心想服務還真不錯。

  那就拜託了

  去哪?

  “○○大廈

  在前臺結帳時,女收銀員問道:

  先生要叫計程車嗎?

  

  去哪

  “○○大廈

  結完帳走出大廳,門口的引導小姐走了過來。筆者暗想,肯定要問計程車的事兒。

  先生要叫計程車嗎?

  

  去哪

  “○○大廈

  走出酒店旋轉門,門口站著服務生。

  先生要叫計程車嗎?

  

  去哪

  “○○大廈

  服務生向附近等待的計程車招手,把行李放進了行李箱裏。這時司機問到:

  先生去哪?

  結果,雖然四個服務員熱情地詢問了我要去的目的地,但結果卻沒有一個人把這個資訊傳遞給司機。

  很明顯,他們每個人都在努力試圖做好,從中也能感到管理人員不斷強化教育培訓的努力,從態度上看他們也都做的不錯,能夠面帶微笑,但是,卻欠缺了一些核心的要素。。

▼“
想像力學習起來並非易事

  欠缺的核心要素到底是什麼呢?其實是一種姿態,一種缺乏用自己的大腦思考的姿態。我的服務的對像是誰?為什麼這麼去做?工作的目的是什麼等等並沒有真正理解。

  比如前面提到的那家餐館,我相信服務員一定有過相應的訓練,比如說:對客人吃飯的狀況進行仔細觀察,吃完後迅速撤下盤子。當然這並沒有什麼不對。但服務員缺乏的是一種靈活的想像能力,例如,在客人談興正濃時絕對不應打擾,服務員間應該共用客人發出的不要撤盤子的資訊。儘管大家都在認真執行餐館的要求,卻沒有考慮客人到客人的真正需求和情況。酒店的例子也基本如此。

  當然,即便是只按照服務條款 照章辦事或者只是學了些皮毛,也比什麼都不做強。能夠在普通的館與酒店看到這些變化,即使是表面現象,對於我這個和中國打了25年交道的人來說,說心裏話也是感慨萬分的。

  對於今後的中國來說,真正地獲得軟性資產,並非輕而易舉,但是非常關鍵的事情。這個想法在我的腦子裏怎麼也揮之不去。(記者:田中 信彥)

作者簡介: 原日本每日新聞社記者。目前在上海和東京一邊從事面向日資企業的人事諮詢業務,一邊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繼續執筆報道中國的最新動態,力求提供給讀者一個真實的中國。作者的博客網頁(日文)參見此處

ljc7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後英雄時代–接班,不要英雄,要制度

這是一個決定台灣企業能否跨入下一個10年,重要卻隱晦避談的議題:接班。根據《商業周刊》對台灣100大企業進行的獨家調查,有高達75%沒有落實接班計畫。

文/鄭呈皇

六月五日,台塑集團宣布世紀交班。八十九歲的董事長王永慶宣布卸下權力,由五十九歲的王文淵掌舵。台塑領導人一夕年輕三十歲。

王永慶宣布交棒時,七十九歲的長春石化集團董事長林書鴻,一如往昔提著老舊黑色、上頭還有卡通貼紙貼住破損的公事包到台北市松江路總部辦公開會。晚上八點多還在辦公室與美國公司視訊開會,到了晚上十一點,公司只剩他一人,他先去各樓層巡邏看有哪忘了關燈後,才開車離去。

如今王永慶「前輩」退下,林書鴻還是每天八點不到就到公司,這衝勁,年輕人也自嘆弗如。「企業經營,一刻都不能鬆懈,」他這樣說。即便王永慶退休了,林書鴻還不會太孤獨,因為在台灣前一百大企業中,還有人年紀比他大——三陽工業董事長黃世惠。有黃世惠站在前面,林書鴻與和泰汽車董事長蘇燕輝只能算年齡第二高的執行長。緊跟上述四人之後的是統一企業董事長高清愿,今年七十七歲。

在全球:CEO趨向年輕化
印度近五年執行長年紀平均下降九歲


「年輕化,是全球CEO(執行長)的一個趨勢。」《財星》雜誌,在二○○一年統計美國前一百大企業,年紀超過六十歲的執行長成為「少數民族」,只剩四分之一,遠低於二十年前的過半占比;另外,全球獵人頭公司EMA最新調查指出,印度這五年各公司執行長年紀平均下降九歲。

然而,當全球執行長傾向年輕,台灣卻「老人治國」。

老,是問題嗎?

不全然。

台灣企業的危機出在:老企業家且沒有安排接班計畫!

從《商業周刊》獨家調查的〈台灣一百大企業接班人調查〉發現,雖然有八七%的企業認為接班計畫很重要,但有實質而完整接班計畫的企業僅二五%。也就是說,高達七成五的大企業沒有完整的執行長接班計畫。

哈佛商業評論:接班若沒做好
五分之二新執行長會在一年半內陣亡


今年三月,台大EMBA上哈佛個案管理,現場有八十位來自各產業的高階主管。湯明哲上完兩個小時,很沮喪。「這群台灣未來準備接班的主管,思考問題的廣度深度都不夠。」他搖搖頭嘆氣。那次上課,討論一家軟體公司成長的個案,「換作你是CEO,你們會如何做規畫?」湯明哲拋出問題。

「我會增加預算在業務。」「要先考慮財務數字,才能去操作。」討論很熱切,但舉手回答的人都是從自己所處部門角度出發。湯明哲說,由於沒有好的接班訓練,他們多半都是在一個事業部門一路升遷,容易有功能障礙,思考都不夠全面。

管理學者看到企業接班人的「功能障礙危機」,企業界本身又是如何看待?

五十七歲的仁寶集團董事長陳瑞聰是年營收超過三千億元的負責人,每個月有大半時間在國外,早到晚都是會議,記者問他有沒有想過接班人?他笑著說:「我也想退休啊。可是往後看下面的人,誰能接我的位子?」這是台灣企業家普遍的寫照。

明基董事長李焜耀說:「我們以前是從兩輪騎到四輪,(未來)要接的人是一下子就是一輛遊覽車那麼大。」他說,不早準備接班制度,哪來永續企業。根據《哈佛商業評論》統計,缺乏完善的接班制度,有五分之二新任執行長會在一年半內陣亡。

在美國:接班影響公司價值
近八成董事會有接班人計畫


在美國,接班制度越來越受重視。二○○一年只有三三%的董事會有接班制度,但在兩年後就已經有七七%。對董事會來說,「接班人計畫」已經成為第二個重要的議題,僅次於領導者是否在正確適任的位子。

而且,有無接班制度也將牽涉評價公司價值。戴章揮說,無接班計畫代表沒有好的接班人訓練,萬一執行長遇到危機,公司就立刻陷入群龍無首,「對於這種公司投資人就必須特別小心。」

那如果沒有內升的接班制度,外找呢?「五○%會失敗。」《哈佛商業評論》指出,只有內求是最佳方案。不過,台灣企業由於沒有完善的接班制度,使得繼任者無法有效準備,出現「在當了CEO後才學會當CEO」。

在台灣:將出現隔代交棒
四十六到五十二歲中階主管機會大


接班布局的延遲,使得未來台灣企業界會出現「隔代交棒」趨勢。以明基為例,據內部主管透露,今年五十四歲的李焜耀考慮未來接他位子的人,不會是檯面上與他年紀差不多的高階主管,而是向下找小於他十歲的中階主管。

李焜耀的想法,正是《執行力》一書共同作者瑞姆.夏藍(Ram.Charan)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終結執行長接班危機」的研究重點之一。文章點出,隨著企業競爭環境激烈,接任執行長最佳年紀為四十六到五十二歲,「原因是這時處於顛峰,而且上任後可以有至少十年的作為。」

四十六到五十二歲,就能挑大樑嗎?

答案是無庸置疑的。你知道,傑克.威爾許接掌奇異(GE)執行長時,也不過四十五歲。從百大企業的統計也顯示,年紀越大似乎不等於就能管越大的企業。如果把台灣與美國相較,台灣百大企業執行長比美國的年紀老,但是,管轄的企業市值還不及美國百大執行長的十八分之一。

根據瑞姆.夏藍的研究,四十六到五十二歲是接任執行長的最佳時間。從企業,有人才布局的規畫;從個人職涯,更可據此畫出人生的三部曲。

你的機會:讓自己擠進接班梯隊
在三十五歲前,做好深耕專業的準備


四十六歲到五十二歲是接任執行長的黃金期。要坐上這位子需要十年以上的訓練,才能養成綜觀全局的能力。換言之,三十六歲到四十二歲的你,就必須讓自己進入「接班梯隊」成為候選人;而在三十五歲前,則要有「做成一件事」的能耐,深耕專業。

人生第一部曲的功課就是「做成一件事」。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註解:「把每件事都踏實的做好。」他認為一個人在某一領域的學習成長過程,反映出來的能力高低,可以分為五個等級:「不會、會、熟、精、通。」多數人進入「熟」的階段,就放棄再深耕,終究無法顯示出自己在同儕間的差異。

做成一件事後,才有機會擠入候選圈。此時,人生第二部曲的功課展開,舒適圈的惰性產生。

多普達總裁李紹唐當年就是主動敲老闆的門,要求離開舒適圈。

尤其是四十歲離開IBM前十年,他甚至主動要求換六個部門,「我要在四十歲時進入候選圈,否則就沒機會了。」他說。果然在四十歲時,他十年蓄積的實力被甲骨文挖角當總經理,當年二十個同梯都還是副總或事業群總經理,只有他坐上執行長之位。

但輪調也有迷思。《哈佛商業評論》認為,許多執行長迷信輪調,將候選人不斷調部門,卻發現最後敗得一塌糊塗。「問題在於,候選人不會久待一個單位,無法實際看到做出決定的結果。」瑞姆.夏藍提醒。而若公司沒有明確的輪調制度,或者是屬於各單位利潤中心,瑞姆.夏藍建議,準接班人可以循序漸進掌管越來越大、而且複雜的利潤中心。目的是要有機會負責單位「盈虧」。

透過輪調,檢視員工承擔責任的勇氣

企業發展接班人的時候。輪調,已成為必然的培訓工具之一。廣達執行長王震華說,我們要全才的CEO,而不是戰士。透過輪調規畫,企業幫員工安排不同的職務調動,可以培養員工全方位職能,對其未來發展,多有積極幫助。

「但確實在輪調初期,員工會出現U字循環,這讓很多人不敢接受輪調。」中央大學人資所教授林文政說。所謂U字循環就是績效表現會下降,不會立刻達到在原單位的水準,需要一段時間才會回升。這也讓很多人寧願留在原先已熟悉的舒適圈,固守維持原有的績效。

既然,你我都不能迴避輪調的風潮。那麼,你是否已準備好迎接,甚至爭取輪調?是否已經有挑戰自我彈性與能力的勇氣?

ljc7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注力訓練),拼圖(空間訓練)還有學習著色(色彩訓練)
大人小孩皆宜,對腦部開發粉有幫助喔

ljc7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职场人为何有受害者心态
来源:北京科技报(06/05/18 07:26)
  你是不是觉得,像这样的事情在职场上屡见不鲜?打工的认为自己吃亏、委屈,老板觉得员工不忠不义。为什么工作变成了一件很伤心的事情?为什么人人都觉得自己成了受害者?


  热点聚焦


  轰轰烈烈“邮件门”事件


  最近,全国所有知名外企都在转发一封来自EMC(全球最大的网络信息存储商,总部在美国)北京总部的电子邮件,这就是有名的“邮件门事件”。


  事情的起因不大:EMC大中华区总裁陆纯初回办公室取东西,到门口才发现自己没带钥匙。此时他的私人秘书瑞贝卡已经下班。陆试图联系后者未果,于是他怒火中烧,给瑞贝卡发了一封措辞严厉且语气生硬的英文“谴责信”。


  陆纯初说:“我曾告诉过你,想东西、做事情不要想当然!结果今天晚上你就把我锁在门外,我要取的东西都还在办公室里。问题在于你自以为是地认为我随身带了钥匙。从现在起,无论是午餐时段还是晚上下班后,你要跟你服务的每一名经理都确认无事后才能离开办公室,明白了吗?”


  瑞贝卡则回了一封咄咄逼人的中文邮件:“首先,我做这件事是完全正确的,我锁门是从安全角度上考虑的,如果一旦丢了东西,我无法承担这个责任。其次,你有钥匙,你自己忘了带,还要说别人不对。造成这件事的主要原因都是你自己,不要把自己的错误转移到别人的身上。第三,你无权干涉和控制我的私人时间,我一天就8小时工作时间,请你记住中午和晚上下班的时间都是我的私人时间。第四,从到EMC的第一天到现在为止,我工作尽职尽责,也加过很多次的班,我也没有任何怨言,但是如果你们要求我加班是为了工作以外的事情,我无法做到。第五,虽然咱们是上下级的关系,也请你注重一下你说话的语气,这是做人最基本的礼貌问题。第六,我要在这强调一下,我并没有猜想或者假定什么,因为我没有这个时间也没有这个必要。”


  不仅如此,她在愤而辞职前,把这封信发给了EMC中国公司的所有人,结果,该邮件被外企白领疯狂接收和转发,超过80%的人都赞成她的行为,并称她为“史上最牛女秘书”。


  在职场专家孙虹钢看来,这件事情上,公司、老板、女秘书都是失败者:EMC成了外企、跨国公司的管理失败的典型;陆纯初在高级经理人圈子内声誉大受影响;对瑞贝卡来说,对她未来的职业发展更是没有什么好处。


  这样一件没有胜利者的事件却越传越广,原因很简单,现在职业人士大多都有“受害者心态”:“工作不开心,上司没本事,同事好嫉妒,下属不听话……”每个人都会联想起自己遇到的委屈,自然就会觉得女秘书的做法是为众多“受害者”出了口恶气。


  “我以为,你应该……”受害者心态的常用语。


  孙虹钢认为,如果抛开这些愤怒、同情、委屈等情绪化的东西,理性地分析这些案例,你就不得不承认,所有当事人都犯了一个共同的、简单的错误:他们都只是从自己的爱好、自己的判断、自己的愿望出发,并且认为别人应该跟自己的想法一致,事事都让自己挺合适的……结果当然不可能,所以人人就觉得不平衡,要么郁闷,要么生气,要么就恼羞成怒。


  比如,老板和女秘书的邮件内容针锋相对,但其中的内涵几乎一样:“我以为……你应该。”几乎所有职场冲突都源自这个句式。


  陆纯初觉得:我以为你应该等我,结果你没等,让我进不去办公室的门,你应该知道我的规则:秘书要等老板确定没事以后才能离开……


  而瑞贝卡却觉得:我以为你应该明白,我只是在工作时间为你工作,其他时间是我自己的。这就是两个人对于秘书该如何使用工作时间的“规则”理解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像这样的冲突在职场上屡见不鲜。


  谁不理解职场上的真规则,谁就会变成“受害者”。


  孙虹钢认为,理解不同没什么可怕,因为人和人的想法是永远不可能完全相同的。


  在职场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付出得到足够的“值得”的回报。这种投入与回报其实就是利益的交易。但人和人的利益要求是不相同的,就会有差异、矛盾、冲突。这个时候,如果你不打算调整自己的心态,就很可能变成“受害者”。
  这就是职场中明明白白的真规则,而不是隐藏在人情、面子、漂亮话下的潜规则,一旦有人破坏了这个规则,势必出现问题。


  在这场较量中,老板和女秘书双方谁也没有遵守这个规则。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规则是由老板来制定的,问题在于,首先,这些规则是否提前跟秘书讲明白,如果她清楚但是没有做到,那么是秘书的失职。其次,这些规则,秘书是否同意并且愿意照着玩呢?


  女秘书的行为其实也破坏了职场规则:任何公司都会对于“群发邮件”有规定,因为沟通是讲权限的。她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扩大了邮件的发送范围,这也是一种很不成熟的表现。
 

  当双方都摆脱不了“受害者心态”时,就根本无法站在客观理性的立场上处理问题,这种心态势必会使当事人的职业生涯受到真正的伤害。


  工作就是生意,想摆脱受害者心态,就得学会经营。


  孙虹钢在新作《工作就是生意》中明确提出一个观点:工作其实就是份生意,职场上人和人之间就应该是一种明确的生意伙伴关系:老板是员工的客户,员工是老板的供应商。


  在他看来,老板为你提供平台、资源、设备、资金、训练、指导;老板对你要求具体的工作标准,在企业里面叫做“绩效指标”;你为老板提供时间、精力等等,目的是达成工作的结果,也称“完成绩效”;老板在为你完成的绩效支付工资、奖金,还要为你未来的业绩预期支付股票期权、再培训、加薪……


  如果你的工作结果达不到老板的期望或者是你们事先的约定,你觉得继续照拿工资,是不是一件有点害臊的事情呢?这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其背后的思维方式是:我得到利益,必须要用足够的付出作为交换,否则就不平衡了。


  这就是生意人的思维———付出和回报。


  因此,在职场中,双方的心态都要摆正。员工别把老板想成“黄世仁”,老板别把员工看成羔羊。既然人和人的期望不同,对对方的期望应该理性一点。承认职场是个生意场,大家都是生意伙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利益期望,要按照共同认同的规则来交易。如果不认同规则,就交易不成。老板有制定规则的权力,员工投入时间和精力来换取报酬。打工,是在做生意,员工觉得可行,老板觉得值,平衡了,才能成交了。如果期望不同,成交不论,好说好散,大家按照规矩办,为什么一定要把事做绝呢?


  生意关系是平等、自愿、平衡的,不能强买强卖,坑蒙拐骗,也没必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或者期盼着不切实际的奇迹出现。


  好的生意人,每天都心态平和,都觉得投资回报合理,当员工和老板都具有这样的职业心态时,就完全不会感觉受伤害了,你的职业生涯才会和谐成功。


  专家简介:


  孙虹钢,前程无忧《人力资本》月刊主编,著名职场专家,北京博士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高级管理顾问、培训师,撰写、编著《老板这边,员工那边》、《普通人不普通的6种模式》和《未来10年热门职业》等著作。

ljc7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間管理    
比爾蓋茲的三個電腦螢幕

走進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茲的辦公室,你會看到他的辦公桌上有三個電腦螢幕。但是卻沒有任何一張紙,他的工作世界已經全面進化到數位時代。

蓋茲日前於財星雜誌上撰文,暢談自己的工作方式。他解釋,他的辦公桌上之所以有三個電腦螢幕,是因為這樣做能夠提高工作效率。這三個電腦螢幕可以如同單一電腦般操作,左邊的螢幕是蓋茲的電子郵件收件匣,中間是他正在閱讀或回覆的電子郵件,右邊則是他在瀏覽的網頁。

蓋茲表示,三個電腦螢幕可以讓他隨時察看是否有新進的電子郵件,也可以讓他同時看著電子郵件,上網尋找郵件中所提到的內容,不需要一直開關不同的檔案。蓋茲聲稱,只要使用過多螢幕的人,就不會想再回到單螢幕的工作方式。

蓋茲的三個電腦螢幕中,之所以有兩個與電子郵件相關,是因為在微軟,最常用的溝通媒介就是電子郵件。就連電話留言和傳真,也都會化為電子郵件,躺在蓋茲的電子郵件信箱中。

面對這麼多的電子郵件,蓋茲擁有一套處理系統。只有他認識的人可以直接寄信給他,如此一來,他每天親自接到的電子郵件數,可以控制在一百封左右。其他人寄給他的電子郵件,則由助理代看後再向他報告,以保持他與外界的連繫。

蓋茲認為,現今人們的挑戰不在於如何利用電子郵件溝通,而在於如何把時間花在最重要的電子郵件上。除非新進來的電子郵件看起來非常重要,否則他不會放下手邊的工作立刻查看,讓電子郵件扼殺了工作效率。蓋茲提醒,當資訊爆炸,如何保持專心變成一個問題,另外一個問題是,不要誤以為握有許多的資訊,就等同於握有需要的資訊。

過去十二年來,每年五月蓋茲都會規劃一個思考週。在思考週,他會離開辦公室去專心閱讀員工提出的報告,每次通常要看一百篇以上,報告的內容是與公司或未來科技發展相關的議題。

過去蓋茲是自己一個人看報告,並且在報告上寫下他的想法,現在他將這個過程數位化,而且開放給全公司的員工參與。他把他的想法放到公司的內部網站上,員工可以立刻看到,並且提供回饋。

除了思考週,平常開會時蓋茲用的也是數位工具。開會時,他會帶著一台掌上型電腦,以供自己做筆記用。這台電腦也與辦公室的電腦連結,因此在會議中,他能隨時取用所有的檔案及資料,而且會議結束後,他也能在辦公室的電腦上,立刻運用他的筆記。

蓋茲表示,現在他的辦公室中,唯一剩下的一個低科技工具是白板。他的白板下通常擺滿了各色白板筆,無論他在跟別人討論事情,或者一個人靜下來思考時,白板都能幫助他腦力激盪。

http://www.emba.com.tw

ljc7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要相信民間的秤及地磅
2005以前我們都是交給總務處理廢鐵處理價格彈好車子去外面過磅
有人告訴我拉一車廢鐵不會只有4-5噸
2006春假前用我廠自己的吊秤,一車居然可以有10噸,差價快有10000元人民幣
 
外面的地磅都是可以作弊
對方帶來的秤,300kg以下 準,但300以上秤居然只有增加一點點
不要相信民間的秤及地磅

ljc7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朋友到上海到襄陽市場 ,有了一些戰利品每個100多人民幣

ljc7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